第1篇:《不食嗟来之食》原文注释及翻译 【原文】: 不食嗟来之食① 齐大饥。黔敖②为食于路,以待饿者而食之。有饿者蒙袂辑屦③,贸贸然④来。黔敖左奉⑤食,右执⑥饮,曰:“嗟⑦!...
08-14 642
廉者不食嗟来之食怎么读 |
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典故出处,饿死不食嗟来之食典故
1、乐阳子的妻子不仅不接受丈夫捡到的金子,还用"大人不饮山泉,小人不食小人"的典故劝说丈夫。 扬子深感羞愧,遂改正错误,远方求师。 出处:出自南宋范野《后汉书·乐阳子妻传》。 原文:河南乐阳子的妻子不知是何家的女儿。 羊们品尝了旅程并获得了金子,
ˇ▽ˇ "物以稀为贵"也是一个故事:春秋战国时期,有一年,齐国发生严重饥荒,大批贫民因缺粮而饿死。 钱敖贵人认为,应出自《后汉书·乐阳子夫人传》。 2、《后汉书·乐阳子妻传》"阳子尝路得金还其妻。"妻曰:"妾闻贵人不饮盗泉水,石不受贱食。 利润,至
志士不饮盗泉水,诚实人不吃贱食。 Sighto:带有羞辱的隐喻。 全文翻译:雄心勃勃的人不喝盗泉水,正直的人不接受它。 原文是: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,"扬子尝到了金子,还给了妻子。"
指有志者不饮盗泉水,有羞耻心者谨记施舍,比喻品行高尚,不求任何事。 "志士不饮盗泉,诚实人不食贱食"这句话出自哪里? 这句话出自南朝范野的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。 全文如下:1、"志士不饮盗泉水,诚心不食贱食",出自南朝宋史家范晔的《后汉书》。 这句话的意思是:仁人志士不喝"抢泉水",清正廉洁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。 这句话经常用作性格的隐喻
后台-插件-广告管理-内容页尾部广告(手机) |
标签: 饿死不食嗟来之食典故
相关文章
第1篇:《不食嗟来之食》原文注释及翻译 【原文】: 不食嗟来之食① 齐大饥。黔敖②为食于路,以待饿者而食之。有饿者蒙袂辑屦③,贸贸然④来。黔敖左奉⑤食,右执⑥饮,曰:“嗟⑦!...
08-14 642
57、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 (后汉书冯异传) 58、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 (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) 59、贫贱之知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。 (后汉书宋弘传) 60、志士不饮盗泉之水,廉者不受嗟来...
08-14 642
志士不饮盗泉之水,源自“孔子过于盗泉,渴矣而不饮,恶其名也”的典故。是说孔子路过“盗泉”,口很渴,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“盗泉”,遂忍耐干渴,不饮其水。孔子何人?圣人也。圣人...
08-14 642
完整句是:志士不饮盗泉之水,廉者不受嗟来之食,大概意思是: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,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。比喻品行高洁,不苟且求得。 盗泉:古泉名,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北。...
08-14 642
《晚熟的人》真正城府很深的人,往往有“四个特征”1.左右逢源 城府很深的人往往会左右逢源,这种人在生活中职场中吃得很开,无论遇到什么麻烦都能全身而退,并且还可以把事情处理的...
08-14 642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